基于图书馆营销管理模式的构建

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7 18:57:07

关键词:图书馆营销:图书馆管理;管理模式摘 要:营销与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营销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有效手段。而如何将营销理念引入我国图书馆界.以及如何使营销真正融入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去则是有待研究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图书馆营销的管理模式的构建,为图书馆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对全面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60-021 业务流程重组1.1 改善现存科层组织

对现存科层组织的改善.即将传统机械死板的科层组织转变成灵活的有机组织.不同情况的图书馆可在营销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任何变化形式。吴骏认为重组后的图书馆可由以下几个部门组成: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不再以印刷型文献为中心,而是以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为中心,通过网络订购付款:分类编目则通过网络获得分类编目数据;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选择、整理、加工;组织信息上网发布等。用户服务部门。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将完全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服务部门将是数字图书馆中直接面对用户的窗口.除了打破原来的藏阅分开的格局,实施藏阅合一外还要为用户提供各种专门服务(包括外借、阅览、视听咨询等服务),为用户提供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并指导用户去获取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中的所需信息。这无疑是对现存科层组织改善的有益探索。1.2建立图书馆内部供应链机制

图书馆内部供应链的建立是对科层组织的革新。绝大多数图书馆的组织形态是传统的科层制,即企业的整个组织从上至下被划分为若干层次.从而形成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型。为了消除传统的科层组织与市场均衡过程中的局限性.设想将供应链引入图书馆组织,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即在保留核心部门的情况下,将非核心部门均外部化.二者之间为“供应商”和“客户”的契约关系,而不是命令控制关系。由图书馆根据其实际情况,划分核心与非核心部门。非核心部门不仅依据契约向核心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还可以在不违背契约的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向组织以外的“客户方”提供产品和服务。1.3构造以营销为核心的业务流程

管理学者钱德勒指出:“结构应追随策略”。在营销型理念指导下的图书馆组织必然是以营销为核心的组织。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动态的合理配置资源对企业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响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是这种组织的明显特征,也是它的优势所在。现行不少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是按照经营顺序设置相应的业务部门,以研究开发为起点,用户为终点.依次设置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信息部、参考咨询部等,这种模式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部门之间缺少合作,跟不上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变化趋势。设立以用户既为起点又为终点的,营销部门能参与、协调整个图书馆管理过程的循环式核心业务流程,是基于营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具体表现和基础。这种流程的特征是:第一,通过满足用户需求而非通过促使用户接受产品实现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二,在图书馆内部通过营销部门协调各种工作,让所有的部门树立需求导向观念,最终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使命。2人力资源建设

基于信息营销的人力资源建设,其实质在于培养能为信息找用户,能创造并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素质全面、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整个团队的价值得到最佳体现。以达到“以最低的代价,为最多的读者,提供最佳的读物”的目标。

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形成适合图书馆开展营销的营销型人力资源队伍。同其它组织一样对图书馆营销型人力资源建设,也要经历岗位设置、招聘、调配、培训、考核、激励等过程,基本程序类似,同时也具备一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人员素质要求、培训内容和激励方式三个方面。

图书馆营销型人力资源建设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但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现代人力资源的理念把握和技术实施上来看,都不可能建立如此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因此,根据目前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实特点,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绩效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走出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困境,构建与我国图书馆实际相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3 组织文化的塑造3.1 培育学习型组织文化

 1/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关注流通服务管理细节 提高服务质量
下一篇:VMware在图书馆数据中心管理中的应用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