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7 18:44:27
在因特网普及的信息化社会中.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网上信息资源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印刷型文献在馆藏建设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使读者对图书馆的馆藏方式提出了新的需求。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任何短期行为都会影响馆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是图书馆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1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出现的新变化
1.1馆藏资源的新概念
网络时代图书馆的馆藏概念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有很大差别。传统图书馆馆藏是以文献的载体形式为单位,其主导思想是以收藏为中心。网络时代馆藏资源不仅有实体馆藏,还有以信息为单位、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信息的虚拟馆藏,其主导思想是以利用为中心。网络环境下传统、静态的馆藏方式转变成了现代、动态的方式,其表现是多馆性的、区域性的、全球性的联合馆藏。图书馆以保障读者多方位信息需求为出发点,树立联合协作、资源共享的新观念,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的自我封闭的传统收藏观念,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化发展态势,使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为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概念,而是包括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很广的信息资源,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已被“信息资源建设”所替代。
1.2收藏文献载体和类型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中心的资源建设类型与内容、手段、服务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此必然研究新形势下的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指导。馆藏文献信息不仅仅是印刷型、视听型、机读型,还有光盘型和网络型,各类文献并存,互为补充,成为整体,信息资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1.3文献搜集途径和获取方式
网络环境下,除了延伸传统的做法外,信息采集方式和途径将被大大拓宽。图书馆传统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主要通过订购、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文献入藏后.便拥有了文献的永久使用权和所有权。而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资源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实体.而是它的网络使用权,因此可通过网络采购、下载,自建或共享书目数据库及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形式获取信息资源。
1.4馆藏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质量评价标准,主要以馆藏的数量、结构、利用率为主要内容,评价的对象是物理实体馆藏,馆藏数量与读者数量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无论可利用的文献有多少,无论馆藏质量如何,其数量的多少是评价馆藏质量的先决条件。网络环境下的馆藏评价.重要的是馆藏资源可利用的有多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从网上获取的信息有多少。网络环境的形成使读者从对文献的需求转向对信息的需求,读者不再注重信息载体的差异,而更注重信息的获得。评价馆藏质量虽然馆藏量仍是一个硬性指标.但存取质量和检索质量已成为评价馆藏质量的重要方面。因为馆藏评价不再重点强调“拥有”而更多强调的是“存取”。从网上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2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制于技术条件和管理的限制.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跨部门、跨系统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广泛利用还未能够实现。
2.1 网络信息缺乏深层次控制,信息资源严重浪费
高校图书馆在组织网络信息时.只是注意对网站的链接,缺乏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揭示和深层次加工,只能为用户提供查找途径.不能为用户提供知识单元和信息处理结果。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不同于传统信息资源,其文件名、题名、内容、地址频繁地更改,无法用传统的编目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编目。各搜索引擎使用各自的分类体系,缺乏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只能提供网络分类目录浏览的查询方式。由于信息组织与标引缺乏控制,使误查率、漏检率较高,往往输入一个检索式.检索出一大堆网页地址,其中大部分是冗余信息。
2.2数据库建设特色少,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建设应是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严密、完整、成熟的数据库发展规划。在建库过程中,各单位的数据库建设基本上是封闭式自我生产.无法执行统一的数据库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录人数据的著录格式及项目缺乏统一的要求.造成机读目录格式不统一,目录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各种数据库软件兼容性差,共享程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