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7 18:37:09
4 发文作者分析
4.1 发文作者系统分析
对作者(第一作者)所属系统的分析,可以揭示作者所在系统(部门)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者的系统聚集和离散的情况。这里.笔者将论文作者的所属系统粗略分为以下几类: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科学院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和科学院图书馆系统主要是从事图书馆实际工作的系统。而高校图书情报院系主要是从事图书馆理论研究的系统。十年间《学报》的1364篇论文作者所属系统分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图书情报院系发文达到763篇,占发文总量的56%,有着明显优势.表明高等院校图书情报专业院系有相当多的图书情报技术专业人才,总体上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因此高等院校成为《学报》论文作者的主要来源,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院校作者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队伍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图书馆系统是图书馆学实践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发文309篇,占五分之一多,公共图书馆165篇,占有十分之一多,也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系统。随着我国图书馆职业化的发展以及近几年来制定图书馆基本法的社会酝酿和学术研究的推进,随着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大量进入图书馆领域.随着图书馆人员职称评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主客观需要的拉动.也相应刺激了学术研究,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出现了众多刊物(尤其是核心期刊)来稿如雪片般的“繁荣”局面,结果来自图书馆的作者投稿量增多,推高了其在《学报》的发文量。需要说明的是,在1364篇论文中,有国外学者的14篇,占百分之一,说明《学报》引起了少量国外学者的注意.也反映出图书情报学的中外学术交流有了发展。
4.2作者群的单位分布
笔者对2000-2009年《学报》发文量居于前10位的单位进行了统计(见表4),按参与发文作者(不以第一作者计)所在的单位计算,对单位的统计有利于了解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单位。
从表4的单位统计中可以得知.8个是高等院校,1个是科研机构,1个是国家图书馆。这10个单位发文710篇次,占到发文总量一半多,形成多产单位。发文量集中在几个多产单位,表明《学报》论文作者在单位上的分布是极度不均衡的。其中武汉大学发文量268篇次,高居榜首。这些多产单位中聚集了一群作者,这些作者群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支主要力量。
4.3核心作者分析
对作者发文量的统计有利于了解多产作者.笔者对十年间《学报》发文量居前11位的作者(第一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作者发文最多的18篇,多产作者中武汉大学占了8位.这与作者群的单位发文量是一致的。他们在《学报》的发文数量上成为领先者,也为图书馆学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前11名多产作者发文共127篇,占到发文总量的9.31%。他们绝大多数来自高校信息管理院系,是《学报》的多产作者和核心作者。由于在《学报》上的出场次数多,曝光率较高,从而他们也是十年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群体中的明星式作者。
5 引文分析
5.1发文被引分析
文章被引表明了研究工作的继承与发展,表明了当下的研究对于过去成果的应用或评价.文献的相互引用,反映了文献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学术期刊的发文被其他学术期刊或文献的引用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评价学术研究机构、作者等的科研生产率和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估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期刊的影响力可以根据所刊载论文被引用的频次得到体现。对期刊发文的被引用频次的统计分析,是评价某一专业期刊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2000-2009年的十年间,《学报》被引论文总数为1193篇,被引论文占总论文量的87%.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表明《学报》上的论文绝大多数被人们关注、引用和利用(至少一次)过,这与其他一般期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进一步证明了《学报》论文总体上的高质量,由此也反映出,它成为图书馆学期刊群中的“龙头老大”是当之无愧的。被引频次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2326篇,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引发文逐年递减,说明文章被引在时间上是滞后的.有一个随时间扩散的动态的过程。由于图书馆学的人文性比较强,论文的半衰期比较长,发表后大约5-6年以后才达到被引的高峰。从表6的统计中显示:《学报》发表的文章被引总频次多达11181次,篇均被引8.20次,其中被引10次以上的论文381篇,占被引论文总数的31.94%:被引50次以上的文章46篇,占被引论文总数的3.86%。据此可以看出,《学报》在图书馆学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