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范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与创新

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7 18:24:34

关键词:师范院校;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创新

摘 要:师范院校图书馆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支柱之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供给的保障任务,是文献收集、管理、服务的中心,也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院校图书馆更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师范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与创新的必要性,结合师范院校图书馆目前的实际情况,指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与创新中的问题,并对师范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创新的对策做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3-0065-03

1 我国师范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现状

目前,全国已有高等师范学校221所,在校生近200万人。师范教育支撑了我国最庞大的中小学教育,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新形势下,师范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师范院校图书馆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担当着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搞好师范院校图书馆的管理,关系到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落实,关系到我国未来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师范教育的创新和超前性,也要求师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管理中,必须与时俱进,与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师范院校的创新精神相适应。

从师范院校图书馆的内部看,以我馆为例,由于经费所限,馆员很难得到业务知识再深造的机会,内部也较少有机会进行业务学习和沟通。与别的院校图书馆的馆员业务交流不够,无法学习到别馆好的经验。馆员只熟悉自己的工作,对别的岗位工作不了解,虽然采用了竞争上岗的机制,可是仅浮于层面,因人设岗。因此,只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管理模式。基于这种结构形式.使师范院校图书馆的内部各组织以文献管理的主线来展开,分为横向的业务系统,如采编、流通、技术等和纵向管理程序,如计划、控制等。这种以分工为基础,形成了分割式的管理方法.在任务执行中往往不能协调一致,直接影响了信息的传递。造成师范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这一屏障的因素有三点:

1.1 图书馆缺少政策和法规规范

多年来由于图书馆政策、法律不健全,人为的因素常常引起许多不正常的波动。有些高校图书馆在人员、经费、馆舍、自动化设备等方面,始终无法保证。即使在八十年代教育部曾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然而在落实方面却困难颇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发信息资源.向多功能转变,实现资源共享,更是缺少政策和法规规范。

1.2信息管理创新滞后

目前.一些师范院校图书馆的面貌并未发生根本的转变。其原因有多方面,但信息管理创新滞后是其根本原因。师范院校图书馆传统的、僵化的、浅层次的文献服务,已不能满足师生日益个性化、特色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与社会化需求严重脱节,相反,社会上各种信息服务机构以及灵活有效的服务机制.迅速占领信息服务市场,不断削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地位,师范院校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师范院校图书馆是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文化教育机构。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老师。师生通过图书馆更新知识、传承教育、陶冶情操,成为学校的主体。师范院校图书馆则通过知识的输入、贮存和输出,成为教育育人的重要场所。所以师范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肩负起教学的重任。

1.3馆员积极性难以发挥

师范院校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是靠“吃皇粮”、“等靠要”维持日常的运转,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服务机构。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分配形式.仍维持过去的传统格局。在人事管理中,实行的是终身制。馆长是由上面委派,馆员是由统一分配,一经录用无论优劣,稳端“铁饭碗”,职称评定论资排辈,图书馆不承担经营风险。因此,在这种缺乏竞争的机制下,形成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和发挥。特别是有些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习惯于应付日常琐碎事务,不太重视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从而使队伍总体素质不高。这不但制约了各校图书馆的发展,而且影响整个院校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因此,必须打破“铁饭碗”,建立竞争机制。

 1/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用户满意度与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
下一篇:关注流通服务管理细节 提高服务质量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