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

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7 16:45:23

王海英

(郑州市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12)

关键词: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

摘 要:本文以郑州市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和建设意义,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并对郑州市图书馆在构建全民服务体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0)06-0035-02

1 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现状及意义

1.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随着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成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与解放文化生产力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1.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模式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主体和骨干力量。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改革目标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纵向来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乡镇、村六个层级;从横向来看,是地区即省、市、县每一层级内部的服务体系.主要有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两大块。目前全国各地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模式.如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深圳和东莞“图书馆之城”模式,苏州“联合图书馆”模式,天津图书馆的“社区分馆、行业分馆模式”.上海的“中心图书馆模式”和靖江市小学校园馆际联盟工程与农村农家书屋建设模式等,各种模式都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也是依托地区中心图书馆的规划、组织、管理而逐步完善起来的。

2 郑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

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目前,郑州市由市、县、区图书馆及部分乡镇、社区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图书室所构成的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依托各级图书馆、图书室等建设的“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也基本完成。但这种点状结构的建立并不等同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确立。在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积极顺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以市级图书馆作为地区中心图书馆.打破现行行政“分级管理”、财政“分灶吃饭”等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约束,将分散的各级公共图书馆、科技书屋、农家书屋等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之中,从管理运营、资源流通和服务共享等实现一体化.构建由点及面,全面共建共享的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和科学合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成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3 郑州市图书馆构建社会服务体系的尝试

3.1 巩固阵地服务

上世纪末郑州市图书馆就率先向社会承诺“全年365天开放”.并在全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中最早全面实现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自动化管理:创办了全省公共图书馆第一家电子阅览室、全省首个针对未成年人上网服务的公益性“绿色网络通道”等。随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读者流通人次不断增长,现年均读者流通总人次达65万,图书外借册次近30万。

3.2图书馆延伸服务

3.2.1 创建分馆.扩大服务范围

继2006年底全省首家规范性的现代化社区图书馆——河南省送变电社区图书馆开馆后.又相继在郑州市惠济区南阳寨、郑州市监狱、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建立了3个分馆。从2008年开始利用ILASⅡ系统的新功能,实现了与各分馆“通借通还”的借阅一体化管理。加上目前郑州市图书馆已联合开办的近31个流通点和阅读站,一个集一个中心馆、若干个分馆和数十个阅读站为一体的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1/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适应大众阅读需求 推动阅读文化建设
下一篇:提高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水平之思考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