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数字化探索

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7 00:46:57

王聪聪

(温州市图书馆,浙江温州325000)

关键词:温州鼓词;地方文献;数字化

摘要:文章通过温州鼓词的特点来试论其数字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了鼓词音像资料数字化的原则及数字化的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3-0044-03

收稿日期:2013-11-26

作者简介:王聪聪(1976-) ,温州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引言

温州市图书馆选择了在温州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瓯剧与鼓词作为推广主题。瓯剧与鼓词无疑是温州传统文化中的翘楚,囊括了温州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温州市图书馆参照《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运用400码流压缩比对馆藏2,000多片鼓词数据进行了处理,专设瓯剧等多功能文化艺术展示区,形成了集温州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数据库资源,成为弘扬瓯越文化的良好载体。温州市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文化行推广模式充分衔接了图书馆各类系列活动,大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化被动的平台展示为主动的吸引,积极提升数字化资源推广中的群众参与性。比如温州市图书馆的老年分馆选择世界非遗日开展“籀园谈艺”,面向老年读者推出温州鼓词与瓯剧讲座与表演活动,满足老年读者的文化生活需要。另外,温州市图书馆还致力于推进数字化文献资源服务的多元化、高质化以及公益化进程,即大力拓展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实现多元化供给,未来的数字化文献平台不仅仅是提供给读者免费的检索、咨询等信息服务功能,还将为温州教学与科研敞开大门,与教育机构共建教育基地,争取向教育、休闲、娱乐一体化公益性平台过渡,同时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实现数字化资源服务的高质化,比如启动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开通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等,强化文化型推广中的科技化服务含量。

2温州鼓词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温州鼓词是温州的“特产”,是传统艺术,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代,急需保护。沿袭数十年的图书馆传统工作模式很难适应和满足信息社会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只有利用计算机在资料的储存、整理、检索、数据统计以及索引编制等方面的优越性, 加快地方文献数字化进程, 才能使更多、更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1有利于继续发扬地方方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口的流动,普通话得到快速的普及和推广,同时,方言使用的人群也逐渐减少。温州城区孩子不会说温州话已成为普遍现象,但真的如果温州人不会说温州话,或说不好温州话,对于继承温州的历史传统,对于乡土文化教育,都是非常不利的,温州方言网(符.lesson..)曾在线调查“温州儿童要不要学温州话”结果如图1。

从图1中表明了将近40%的人认为不需要学温州话,这表明了将会有40%的温州儿童可能就不会说温州方言了,按这种趋势延续下来的话,几百年以后在温州这个地区温州话也将逐渐“淡出江湖”,甚至会消失。因而温州鼓词这种用温州方言来表演的剧种的数字化有利于保障温州方言的存在和发展。

2.2有利于保护珍贵的地方文献

温州鼓词用温州方言来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方言的特殊性(地域面小,读者面窄),导致鼓词发行量少,随着时间地推移,介质的因素,鼓词存世量会越来越少。在保护和利用文献的这对矛盾中,唯有采用现代技术——数字化,才能使这一矛盾迎刃而解。

2.3有利于促进文献资源共享

温州鼓词作为地方文献的特殊性,决定了地方文献数据在各个图书馆内部的信息网络中是唯一的,每个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对于因特网也是唯一的。这种“双重唯一”的价值,可在“以特色参与共享”的信息网络中得到最大地发挥,为文献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极大地加快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步伐。正是这些数字化的文献信息,促进了地方文献的价值提升。

3鼓词音像资料数字化的原则和措施

3.1鼓词音像资料数字化的原则

 1/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信息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微博应用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