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研究文献收藏现状及地域共享思路研究*

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7 00:08:40

对东南亚各国文献资源收藏国别分布不均,以越南数量最多,其次是泰国、新加坡,其他东南亚国家相对较少,重视程度和收藏的数量相差甚远(见表2)。

2三省区图书馆东南亚研究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思路

2.1走区域合作的道路,实现资源共享

虽然三省区图书馆都很重视东南亚研究文献资源的收藏,但这些资源分散各馆,既不完整,也不能自成体系,大大地降低了它们服务文化研究和经济建设的水平和效率。如果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必将对有关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从而有力地促进有关东南亚文化、经济等方面研究的开展。因此,如何整合这些资源,或者进行联合数据库建设,应该成为各馆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一项重点工作。

2.2根据自己的服务对象、办学特点,确立收藏重点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有近百年的历史,其有关东南亚的历史文献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大。因此,其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有关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开发上。加强对有关东南亚国家的历史特别是古代、近代地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动与有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联系,提供史料加强相关合作研究,并尽早出成果,从历史、地理及法理的层面证明我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在领土、领海的主权所在。暨南大学图书馆长期以来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享誉海内外的“华侨华人数据库”有6个子库,成为海内外华侨华人资料的中心。

广西南宁由于是中国与东盟联系的纽带和中心,特别是随着2004年以来一年一度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南宁成为了中国—东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作为省级图书馆的广西区图书馆,为此加大了有关东盟各国文献资源的建设和收藏力度,专门设立了“东盟文献阅览室”,形成了以东盟各国相关中文文献资料为主, 以东盟博览会会展资料以及东盟各国语种原版资料为辅的特色馆藏体系。而广西大学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发展研究”是该校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及东盟国家有重要影响,研究重点是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广西大学的东南亚文献资源收藏则紧密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收藏体系。广西民族大学的特色数据库里东盟文献、壮侗语族文献、壮学文献、亚非语言文献全文资源库在广西甚至全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特色和唯一,各馆的文献收藏才更显出它特有的价值。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各馆的东南亚文献资源建设,应追求特色,而不是面面俱到。

2.3加强各有关东南亚研究机构的沟通和交流

在文献调查中,笔者发现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等均设有东南亚研究中心。因为所处地域不同,其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研究对象同为东南亚问题,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有交叉,他们的文献需求和应有的文献保障也应该大体类似趋同。因此,作为他们资源的保障和支撑的各图书馆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加强合作,了解各自在有关东南亚研究文献资源馆藏上的优势与缺陷,使馆员在科研服务中做到心中有数,能及时通过文献传递等方式为科研人员做好文献服务保障工作。

2.4建立专题数据库,供省内各馆或区域内各馆共享

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由于它在省(区)内各馆中古籍藏量最多(9,000余种,10万余册),同时又购买了《四库全书》系列丛书(包括《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再借助广西人文社会科学中心设在该校的有利条件,利用其专项经费购置了较多收有东南亚各国有关资料的大型丛书和专著,如:《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中国边境史料通编》《中国边疆史志集成》《中国边疆研究资料文库》《民国西南边陲史料丛书》《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四库未收书集刊》《中国边疆行纪调查报告书等边务资料汇编》《边疆边务资料汇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越南汉文历史小说研究》《越南汉文小说研究》等。据初步统计,该馆现有各类东南亚文献近千种,3,000余册,尤以越南文献为著。其中越南线装古籍有:《安南图志》《安南志略》《越峤书》《中越堪界往来电稿》;影印本有: 1987年《四库全书》中的《越史略》《安南志略》;1997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的《安南使事记》《安南纪游》《安南奏议》;普通纸本有近年来购入的《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越南汉籍文献述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四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公元前660年~公元1918年》《越南历代疆域:越南历史地理研究》《越南学子:广西师范大学越南校友访谈录》等重要书籍。可见,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在“东南亚之越南资料”的收藏中,相比较区内甚至两广及云南一带,其收藏优势是极其明显的。本着资源共享的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应该积极利用这些资料,制作《越南专题文献数据库》,配合当今东南亚研究方兴未艾之势,主动提供给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使用。

 2/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就核心价值观论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功能提升
下一篇:论图书馆的亲和力及其“修炼”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