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战略视野下公共图书馆建设探究

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6 03:12:33

吴觉妮

(海南省图书馆,海南海口570203)

关键词:国家文化战略;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

摘要:公共图书馆本身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参与性、创新性等服务理念特征,是其成为参与国家文化战略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文章从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理念与实践不足之处入手,借鉴香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经验,探讨在国家文化战略视野下如何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并提出可行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2-0033-03

收稿日期:2015-10-11

作者简介:吴觉妮(1982—),海南省图书馆馆员。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1]。公共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部印发的《“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2]和《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3](以下简称《图书馆“十二五”规划》)充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在国家文化战略视野下,借鉴香港公共图书馆的成功案例,思考并提出完善公共图书馆新服务理念的对策。

1公共图书馆参与国家文化战略建设的理论依据

1.1公共性

公共图书馆一切资源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其资源与服务向全社会所有成员提供,旨在满足社会公众日益迫切的文化需求,这是其公共性的体现。国家文化战略是战略性的文化建设宏伟蓝图,公共文化是重要民生问题之一,关系到全体人民的文化福祉,二者有着一致的目的。图书馆资源、服务的公共性是其能够参与国家文化战略建设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必要条件。

1.2公益性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战略[4]。公益性有两个涵义:其一指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者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服务;其二指文化的公益性,是对社会、公众有益处的文化,是公众喜闻乐见的,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文化。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最本质特征,体现在它无偿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图书馆必须坚持以国家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方能真正体现公益性。

1.3参与性

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继续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2013年,《图书馆“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4年,国际图联发布的《里昂宣言》提出:“2015年,图书馆将协助政府与公民社会达成发展目标;协助政府了解公民的信息需求,倡导并传递图书馆与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可协助公民受教育、获取信息与参与公共事务”[5]。可见,作为公共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与国家、社会、公众紧密相关。在国家文化战略视野下,公共图书馆要深刻认识自身的职责与作用,积极参与到国家文化战略建设规划中来。

1.4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类型、文化内容、文化表现形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只有具备创新性的文化服务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目标下,文化发展、文化共享、文化繁荣等都离不开创新。面对读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传统图书馆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国家文化战略的需求。为此,增强公共图书馆创新性势在必行,要认清自身不足之处,更新服务观念,并由此带动服务管理、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环境的创新,从而实现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创新战略上,图书馆要有改革的勇气,并付诸不懈的努力。

2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理念与实践的不足

2.1对图书馆服务原则、目标认识不清

《图书馆“十二五”规划》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原则是“以人为本,提升服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益,提供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服务。而目前图书馆存在对服务原则、目标认识不清的情况,服务理念相对保守,服务实践简单、停滞,导致图书馆的发展跟不上国家文化战略建设的步伐。

 1/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研究
下一篇: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现状和发展对策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