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5 23:00:48
收稿日期:2016-02-02
作者简介:郭巍(1979—),长春图书馆馆员。
郭巍
(长春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21)
关键词:RFID;“大流通”;自助借还;诚信教育
摘要:文章着重介绍了图书馆RFID服务系统在文献管理中体现出的优势及在文献“大流通”模式下出现的弊端,并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了图书馆在文献管理与流通中应采取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3-0067-02
1RFID简介
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性的利用无线电波发射射频信号自动识别并获取有关数据的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起,RFID技术被图书馆界所关注。进入21世纪,众多图书馆开始逐步引进RFID技术,将RFID技术应用在流通服务中,主要包括文献管理、自助借还、安全检测三个方面。图书馆将RFID标签粘贴在文献或书架上,通过自助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等,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真正的人机对话,开启了智能图书馆建设的序幕。对图书馆界而言,RFID服务系统的引进是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一种全方位变革。
2图书馆“大流通”
“大流通”的概念最初是由马克思针对商品再生产和商品流通提出的。卡特彼勒提出了“一站式服务”,即让用户在一个营业点就可以办理全部的业务。基于马克思的“大流通”与卡特彼勒的“一站式服务”理论,图书馆“大流通”理论应运而生。
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智能图书馆,流通服务一直是图书馆正常运行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图书馆管理中也占有很大比重,体现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因此,众多大中型图书馆都摒弃传统的手工借还服务,大量引进RFID设备,为用户开通各种便捷的流通服务,致力于图书馆“大流通”,以此来提高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整体质量。
图书馆“大流通”借鉴了3M公司的“人文图书馆管理模式”,打造了图书馆特有的“大流通”服务模式。传统图书馆采用闭架管理模式,人书分离,用户借书需要向工作人员提供书名、著者名等信息,由工作人员进库查书,办完借书手续后再送到用户手中。“大流通”服务方式的开通,实现图书馆全开架、借阅一体,由“以书为本”转为“以人为本”。RFID设备的引进将“大流通”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大空间、大开放服务,而是进军于完全开放、快速选择、自助借还的高科技的管理模式。这种服务的开通是图书馆的一种技术改革,是现代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所趋。图书馆以开放作为自己的特色,打破藏书壁垒、布局壁垒、规章壁垒、时间壁垒、部门和条块壁垒,最大限度地拉近图书馆与所有服务对象的距离,建立大的“读者服务”概念。
3RFID服务系统在馆藏文献管理工作中的优势
3.1将RFID服务系统与OPAC检索系统相结合实现图书定位
迅速增长的文献量和全开放的阅览、外借模式更激化了文献服务与文献管理之间的矛盾。虽然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或数字的方式查询文献信息,获取文献却如大海捞针。RFID设备的引进实现了图书定位,改变了在图书馆找书难的情况。图书定位一般使用RFID服务系统的智能书车来实现。此设备能够将馆藏文献与层架标相关联,建立层架标管理系统,对文献进行精确定位至层,层内文献不再按索书号排序。新书入藏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定位:一是人工定位法,即馆员使用智能书车逐一对新书进行手工定位;二是首书智能定位,即系统使用回溯时的首书数据,对新书进行自动定位。用户在查找图书时,可以根据OPAC检索系统提供的智能架位导航,精确了解所查文献所在的书架位置及借阅情况。未被借阅的文献直接锁定层架标,使得用户能够快速、精确地查找到文献;被借阅的文献能够显示此文献被借阅及归还的日期,大大节省了图书搜索时间。
3.2RFID服务系统简化了文献盘点工作
盘点文献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便捷式读写器。此设备通过传感器来扫描文献,与网络数据相对接,将文献馆藏情况传送到终端。文献盘点一直是让图书管理人员头疼的工作,非常繁重,几乎难以完成。RFID设备的多本扫描、快速读取的特性简化了文献盘点工作,从而改写了文献难以盘点的历史。文献盘点时只要用读写器扫过书架某一层,设备显示器上会即刻显示出此层所藏文献的信息,并对错架乱架的文献有所标识。这种设备的引进简化了文献盘点工作,缩短了盘点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