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心理和视觉感知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空间建设

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5 22:40:06

收稿日期:2016-02-06

作者简介:黄晓春(1970—),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

黄晓春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广西玉林537000)

关键词:阅览空间;心理空间;视知觉;心理学

摘要:文章通过引入格式塔心理学和视知觉的概念,论述了如何运用相似性、封闭性、完形性、接近性等四个完形法则来营造心理空间,在满足读者基本需要的同时兼顾了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3-0056-03

在信息共享空间的引领下,图书馆意识到“空间”对于读者的重要性,并以旧馆改造和新馆建设的方式积极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藏书量和阅览座位数量不再是图书馆追求的主要指标,其更多关注的是对空间布局、层次、色彩、光线等软环境的营造,以便改善读者身心体验,为读者营造除寝室、教室之外的“第三空间”。良好的空间体验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探寻并按照读者的心理期望进行空间设计,利用各种元素在大空间内营造多样的读者心理空间,是新馆建设或旧馆改造的关键。

1相关概念

1.1视知觉

人类在认识周围环境时,感官因素中超过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大脑会对进入眼睛的光线刺激与过往的经验和记忆进行对比并形成认知,进而引起情绪的变化和生理上的反应。当看到的景象与大脑中的记忆或期望相匹配时,情绪表现出亲切、轻松、尊严、安全、自由等正面、积极反应;反之则会带来紧张、焦虑、失望、气馁等消极反应。视知觉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

1.2格式塔心理学及其组织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其核心内容是“人们认识事物是对其整体特征的把握,并不是简单的部分特性之和,整体拥有其构成部分没有的性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包含四个重要的组织原则,即相似性、封闭性、完形性、接近性。相似性是指某些具有相似属性的元素容易被看作一个整体;封闭性是指对于不完全封闭的界面,知觉会有延长边线使其封闭并组成整体的倾向;完形性是指排列组合容易被联想为最简单、直接、规则图形的物体趋于组成整体;接近性是指越互相接近或临近的物体,越容易被视知觉组合成一个整体。

1.3心理空间

当图书馆落成后,墙体、地板、天花板等明确的界面会形成视觉可见的物理空间,而空间内的元素,比如家具、灯具、网柱、书架、盆栽以及柔性材料等会从心理上组成一个整体,并与其他元素形成某种分隔,这种分隔使人们从心理上能够感知到某种虚拟空间的存在,即心理空间。心理空间不像实体空间那样有具体的边界和尺度,而只是在视知觉的作用下人们内心感受到的特定区域。

2新时期的图书馆阅览空间

2.1读者对空间的心理需求

2.1.1舒适感。舒适感是一种综合感受,包括光线的照度符合实际需要,声音既不嘈杂又不极度安静,温度和湿度适宜,通风良好没有异味,室内色彩富有层次,冷暖色调协调搭配;还包括环境的整洁、有序、温馨等。舒适的环境给人带来轻松、愉悦、满足的感受,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反之则会带来烦躁、压抑、郁闷的感受,读者会有一种逃离环境的欲望。

2.1.2领域感。个人的领域感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当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干扰就可以忽略不计。以四人阅览桌为例,前两位坐下的同学往往选择对角线的位置,再来的读者倾向于寻找更宽松的座位而不会加入到已有2人的阅览桌中。另外,其他如背向其他读者、面向开窗或墙壁、有适当遮挡的阅览席位更容易营造个人领域感,更受读者欢迎。

2.1.3私密性。私密性指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要求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其不同于独处,更偏向于能主动控制与他人的相互影响,避免视线、声音、肢体的相互干扰,与领域感相比,私密性的主动权更大。

2.1.4安全感。安全感是指读者在心理上对所处环境的确定、信任和掌控。人进入视野宽广的空间内,总会在视觉的指引下根据周围的事物判别方向、确认位置,找出行动的依据,而在停留时喜欢尽量接近有依靠的物体。如:在大厅、走廊等休闲区域,读者更喜欢面对人群或交通区域而不是背对;而在阅览区域,角落或尽端的座椅更受欢迎。

2.1.5便于交流。交流是现代社会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图书馆更应该提供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交流分为有目的的、正式的交流和偶发的、随意的交谈,后者在普通阅览空间中更为常见。长时间阅读后的短暂休息、学习中引发的讨论、同学间的偶遇都会引发多人之间的交流,而在安静的大环境中,结伴或者有讨论需求的读者会尽量远离其他读者并选择利于面对面交流的座位。

 1/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应用型民办大学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服务研究*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广研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