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5 22:00:23
收稿日期:2016-05-22
作者简介:罗绘秀(1965—),广西大学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2015年广西大学图书馆科研项目“广西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调研”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TSG2015003。
罗绘秀
(广西大学图书馆,广西 南宁53000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特色资源;资源库
摘要:文章以广西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馆内民国文献现状,阐述建设民国特色文献馆藏资源库的意义。从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及质量控制三个方面探讨民国特色文献馆藏资源库的建设,从“重视馆际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和“实施内容加值,推动文献增值”两个方面展望民国文献馆藏资源建设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022-03
民国文献是指记录1912年至1949年期间报纸杂志、书籍手稿、信件日记、协议合同、凭证单据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载体。民国文献记载和勾勒了民国期间的历史轨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文献价值,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了高校图书馆馆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高校图书馆已逐渐把民国文献资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思考在保护好民国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资源的内涵价值,拓展资源的利用空间,实现民国文献效用的最大化,而建设高校图书馆民国特色文献馆藏资源库,与数字时代接轨,不失为民国文献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1]。
1广西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现状
广西大学图书馆目前馆藏文献资源总量73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358万册,电子图书372万册),全文电子期刊3.5万种,其中民国文献并未单独成库,而是依据其类目差别,分散收藏于中文书库、古籍书库等不同类型的书库之中,并未安排专人进行整理,因此,民国文献具体数量尚未得到准确统计。经笔者初步调查,广西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数量颇多,涉及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以文字、图片、电影、唱片等类型的资源载体出现,史料价值很大。2003年之前,广西大学图书馆还未重视民国文献资源的保护工作,许多民国文献被搁置在书库某一角落呈现“冷藏”状态,由于老图书馆的资源存储条件有限,再加上南方多雨气候的影响,部分民国文献因潮湿霉变、虫蚀鼠咬、氧化酸化等原因出现纸张变黄变色、易脆易碎,甚至一触即破等现象。虽然在2003年迁入新馆后资源存储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民国文献本身的纸质较差、保护意识淡漠、修复技术落后等原因,破损现象依旧,民国文献遭遇着严重的保护危机。
2广西大学图书馆建设民国特色文献馆藏资源库的积极意义
民国文献保护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原生性保护。如优化资源存储环境、对文献进行脱酸修复等物理措施,其效果明显,但成本昂贵,很多高校图书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无法承受;二是再生性保护。如对文献进行影印、微缩处理或转换为数字资源,其效果不错且成本低廉,且迎合了当下数字化时代潮流的趋势,被众多高校图书馆所采用。
2.1避免文献原本再次磨损,实现文献的有效保护
基于馆内民国文献多数存在发霉掉渣、断页脱页等破损现象,如果翻阅、复印频率较高会进一步加快文献的损毁,减少翻阅及复印次数是延长文献保存时间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国文献进行加工,逐步建设完整的民国特色文献馆藏资源库,主要用数字资源取代纸质资源的使用,重点建设特色数据库,用户无需查阅文献原本就能在数据库中获取到有效信息,如有需要还可以在允许条件下直接进行下载打印。民国文献原本全部存放在存储条件较好的专题书库中不再随意动用,能够最大限度避免文献原本的再次磨损,实现对文献的有效保护[2]。
2.2提供高效便捷检索途径,方便用户的查阅使用
建设民国特色文献馆藏资源库,强调民国文献的数字化,用户能够不受文献原本限制实现多人同时查询,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远程服务,用户能够通过检索题名、著者等多种途径,快速方便地查询到自己所需信息。与之前的人工翻阅查询途径相比,变得更加轻松、便捷。特别是那些不予借阅的民国文献原本,将其制作成为数字化文献后,向用户开放,用户能够通过查询数据库获取相应的信息。
2.3丰富充实数字资源信息,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