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5 20:36:08
王 萧 程 瑾 杨志滨 张 群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北京 100039)
[摘 要]根据对实践工作经验的总结、典型用户的走访、调查问卷意见反馈的归纳,探讨面向科研工作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学科化服务 科研工作 用户培训 学科资源
[分类号]G252.6
传统的信息获取模式是用户自己选取相关词汇进行海量搜索,在得到文献后,需要花很多时间来阅读和选择,才能从中获得所需的甚至是很少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在课题立项或延续性的课题研究中,需要持续追踪某一方面的专业文献,掌握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借鉴其成熟的研究方法。这就需要对相关领域进行全面的搜索,提炼最新的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而学科化服务的出现,给科研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1 学科化服务的内涵和实质
目前国内对于学科化服务的认识普遍定义为:一些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针对性地为特定学科领域提供信息集成服务。
学科化信息服务系统主要由学科信息用户、学科馆员、学科信息服务平台3部分构成。在科研工作中,通过建立信息人员与科技人员之间的伙伴关系,促使信息服务对学科研究负责,从而扩大图书馆在科研活动中的支持力和影响力。
2 面向科研工作的学科化知识服务
2.1 利用知识服务帮助用户实现知识创新
学科化知识服务建立在创造的基础之上。学科馆员从杂乱无章的海量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对其进行析取、整合、创新,提供有效的、高知识含量的服务,进而提高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传统的信息检索方面的技能,更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不断探索学科专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来源,从零散无序的信息源中挖掘出深层次的信息资源,使整个服务从简单的信息传递向专业的知识创新方向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科馆员调动各种资源,利用多种技术、工具,这使得该服务本身成为一种新的创造[1]。
2.2 注重用户培训以提高学科用户的信息能力
用户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科化服务能否顺利开展的因素之一。用户教育与培训可以使广大师生和研究人员及时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并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而不是代替用户查找和利用文献。只有将学科馆员的信息能力转化为用户的信息能力,学科化服务才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和影响[2]。
根据笔者对“毒物药物研究所”部分典型服务对象的访谈,发现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是先通过谷歌学术搜索,查找相关信息,然后带着需要的文献标题或其他信息来图书馆的数据库查找全文;另一部分则是直接用词语来搜索,然后从搜索结果中寻找相关课题的文献。这说明作为本馆最大的用户群,他们明显缺少检索知识和技巧。所以,用户很欢迎这方面的培训讲座,尤其是对数据库使用方面的信息、关于搜索引擎的讲座及部分外文数据库的特点、应用技巧等。听众的反馈对实际工作的帮助很大,希望可以多开展一些关于搜索技术方面的讲座活动。
在用户培训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用户类型和培训时间这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用户类型方面,按需要程度,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及基本知识。主要针对刚入学的研究生,因为这些研究生在本科期间接触科研和文献查阅的工作较少,对很多数据库缺乏基本的了解,且检索技能参差不齐,因此需要集中学习、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情况以及掌握基本的科技文献检索方法。另一类是重点数据库的深入介绍,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这里的培训就要按需开展,针对某一科室的研究方向介绍其相关学科的数据库及专业的搜索方法和技巧。
选择适时的培训时间非常重要。例如,对于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的培训,可以选在研究生毕业之前的三四月份,此期间正是集中写论文的时候,急切需要有人指导软件的操作和使用。而对于重点实验室的专业数据库要求,我们应主动和实验室负责人沟通联系,找一个双方都合适的时间。
3 面向科研工作的学科化服务的发展
3.1 逐步深入,推广服务项目
学科化知识服务的第一步是广泛的服务,即推送服务到各个院系,同时反馈各个科室的课题申请、进展情况及发展需要;第二步是深入到学科的重点建设服务,确立学科化服务的重点,进行重点建设,提炼和发展本馆的优势和特色;第三步是进入到课题服务,对复杂的信息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进行深人揭示、关联分析和知识化表现,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提供专题情报知识信息服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