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5 17:12:40
姜利华1杨爱玲2
(1.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54;2.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治理理论是当今学术界最流行的理论之一。治理理论的多中心体制在我国图书馆治理中具有适用性。在图书馆多中心治理过程中,要加强政府宏观主导,积极营造图书馆组织多中心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供给者的多元并存,从而构建覆盖全社会、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图书馆治理
[分类号]G251
1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
1.1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
“多中心”的概念最先由英国学者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提出,并开创了利用“多中心”理论分析万事万物的先河。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Ostrom)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夫妇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中对“多中心”理念作出实证分析研究,为此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得了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物品生产、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处理方面存在着多元化的供给和治理主体,即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建立起以政府行政机制为主导、市场竞争机制和第三部门自治机制共同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可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缓解政府治理的压力。
1.2多中心治理理论框架分析
多中心治理是相对于单中心而言的一种社会秩序和治理结构,如前所述,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生产、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处理方面存在多元化主体,主张权力的多样化和分散化,反对权力的垄断和集中化。它以多重权力治理公共事务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一个部门完成一件事情的理念。在多中心理论看来,这种看似紊乱和重复的治理体系,实际上却是一种兼具竞争性、高效性和活力的结构[1]。
多中心治理的理论框架主要是[2]:第一,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市场和第三部门,还可以是三者的合作。对图书馆而言,个人、家族、协会、机构、地方政府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建设主体,调动各方面力量设置并提供图书馆服务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第二,强调参与及自治组织发展。多中心治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通过对话沟通机制达成共识,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弥补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失灵和不足。第三,强调治理手段的多元化。除了采用传统政府行政手段之外,还可采用法律手段、政府补贴、积极培育社会团体和鼓励志愿者服务等,以提高效率,更好地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第四,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多中心治理的核心内容。多中心治理理论可以应用于地方、国家、全球各个层次之内,均将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均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作为研究的重要目标。
笔者认为,多中心治理理论对于当前图书馆治理具有启发意义,可以扩大图书馆治理的研究视野。因为图书馆治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是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智慧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采用多中心的治理方式有助于建立惠及全民、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希望上述多中心治理理论所包含的治理框架和治理理念可以成为当前图书馆治理的参考依据。
2加强政府宏观主导,积极营造图书馆组织多中心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而确立的一种管理方式,它并不是万能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治理失效的可能,主要是易出现无中心倾向。因为这时“治理变成了一种讨价还价和仲裁调节的过程,而不再只是施行统治的过程”。因此,多中心不等于无中心,不能完全把国家和政府排除出去,政府依然在图书馆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效的模式是一方面保持多中心在图书馆治理体系中的合法适用性,另一方面强调政府在多中心体制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即由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转变,对图书馆治理进行控制和引导。
2.1政府角色由划船向掌舵转变
在图书馆的多中心治理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角色定位。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政府的权力供给,对政府垄断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供给已经习以为常。但是现代治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非划船(steeringnotrowing)”,意指多中心治理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管理者。对图书馆而言,政府不再垄断图书馆的供给和管理,允许、提倡、支持、鼓励非政府部门及个人提供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政府能力有限,应该淡出一部分图书馆服务的直接供给范围(不划船),但是有责任对非政府部门及个人供给图书馆的行为加以秩序监控(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