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电脑版 时间:2017-02-05 17:02:44
田明伟
(温州大学图书馆,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其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据。温州鼓词在温州瑞安发展并最终定型,呈现出典型的温州地方文化特色。温州地方高校图书馆理应成为温州鼓词的传承者与保护者。笔者分析了温州大学图书馆在传承保护温州鼓词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图书馆 温州鼓词
[分类号]G258.6
温州鼓词是在浙南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最大的曲艺形式,是温州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之一,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具有浙南曲艺传统的标志性文化地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两个身份。对它的传承与保护是政府和各级相关机构应有的职责;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其基本职能、存在意义、可持续发展依据的温州地方高校图书馆理应成为温州鼓词的传承者与保护者。笔者结合温州大学图书馆传承保护温州鼓词的实例,对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进行了探讨。
1 温州鼓词的文化渊源与现状
1.1 文化渊源
温州鼓词发源于“鼓词之乡”——温州瑞安,故又称瑞安鼓词,俗称“唱词”、“门头敲”,是流传于温州地区属大鼓类的民间说唱艺术,是华东和浙江省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素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之美誉,是温州地区及浙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看,它是和唐代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其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南宋时金兵入侵,朝廷南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伴随民族的迁移而南下。陆游在其《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中有:“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农村演唱鼓词的盛况。有学者认为,诗中所指,即为北方南下之鼓词。瑞安地处浙南,经济繁荣,文人辈出,文化发达,又与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温州毗邻。宋室南迁后,温州成为南宋朝廷大后方,与外地交往也更为密切频繁,这为鼓词进入温州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作为浙南地区最大的曲种瑞安鼓词产生、发展于此时,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鼓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清代赵钧的《过来语》。他从嘉庆丁卯年(1806)始撰《过来语》,其中说道:“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悬灯结彩,倾动一时。”从书中所载内容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①1806年前已有鼓词流传;②白门松是“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可见当时“唱词”比较流行,鼓词艺术已见成熟。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从其形成到成熟,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但从嘉庆年间瑞安鼓词的兴盛,并且出了名艺人这一点来看,瑞安鼓词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说是较为可靠的。这样,瑞安鼓词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1.2 发展现状
瑞安鼓词是使用瑞安方言的一种说唱艺术,演唱形式分“大词”和“平词”两种,以一人演唱为常见,但也存在双档、多档的演唱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有扁鼓、三粒板(拍)牛筋琴、小抱月(梆)等。鼓词的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分其类别,大致有神话类、历史类、武侠类、世情类、公案类,其中以表现朝廷的忠奸斗争、社会上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鼓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言叙事相结合,行词流畅,音节谐和,长于抒情,善于叙事。其文体韵散相间,诗文合璧,主要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瑞安鼓词的唱腔、伴奏音乐是在不断借鉴、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鼓词曲调平板单调,基本上是简单的吟哦式的上下句结构。后来,艺人们不断吸收民间小调、田歌等艺术形式来充实鼓词音乐,形成了各自不同唱腔的艺术流派,丰富和发展了鼓词艺术。
新中国成立至今,温州鼓词经历了从昌盛到寂寥,又从萧条到繁荣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到1966年,鼓词艺人地位较之前显著提高,温州各县陆续成立曲艺社,瑞安先后组织了曲艺改进会、曲艺协会、曲艺团等。“文革”开始后,鼓词命运跟其他曲艺艺术一样遭禁演,艺人被迫改行。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打倒“四人帮”后,文艺界迎来了春天,温州鼓词演出繁荣,特别是由于瑞安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成立了由政府所属的曲艺研究组及曲艺一队、曲艺二队。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文艺生活的多样性冲击,鼓词演出又转入低谷。近几年来温州鼓词演唱活动又逐渐频繁,1999年,瑞安的鼓词艺人在曲艺协会的牵头组织下,集资购下已几十年不做词场的原曲艺场,恢复了其鼓词演唱场所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困境和挑战。温州鼓词虽然得到当地政府和鼓词艺人的关注和保护,但前景依然令人担忧。一是从艺人员锐减,队伍青黄不接。以鼓词发源地瑞安为例,鼓词艺人数从1985年的197人减少到现在的120余人。尤其是牛筋琴弦的制作工艺面临失传,有“词娘”之称的《十二红》,作为温州鼓词平词的代表性曲目,演唱难度大,技术性强,已无人传唱。二是听众群日益老龄化、缩小化,导致词场萎缩。近几年来,近70%的词场改做他用,营业性词场从建国初的36家到现存的一家,且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失去了演出场所功能。三是温州鼓词作为一种曲艺表演艺术,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很多从业艺人仅仅将其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很少从发展探索的角度来对待温州鼓词艺术,不利于鼓词的繁荣和流传。四是作者队伍出现断层,少有影响力的词本问世。尽管温州鼓词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遭遇现代化、全球化的挑战,但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却如一股暗流涌动不息。20世纪80年代,音像作品发行商张瑞星录制了80多个版本的温州鼓词磁带、88部温州鼓词VCD曲目;20世纪90年代,瑞安郑志强编写了《鼓词集》;2003年,瑞安市文化局组织编印了《瑞安鼓词史资料》;2004年,瑞安市成立了鼓词研究办公室;2005年,温州鼓词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接着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